风电大发展领跑全球
“十三五”市场前景广阔
过去10年,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下,风电产业蓬勃发展。到2016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1.49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9%。“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5年领跑全球,累计新增9800万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总量的18%。我国培育了大规模的风电市场,初步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出现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并逐步走向市场。专家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电力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需要针对新能源发展特点进一步作出实质性调整。
2016年,国家相关部门提出2017年起建立优先发电权计划报告制度,保障清洁能源发电优先上网。国家能源部门又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划定重点地区新能源发电Z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建立风电产业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弃风”严重地区各类电源建设节奏。近日,国家能源部门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达2.1亿千瓦以上,风电年发电量达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2017年2月又正式发布新能源“绿证”制度。这些举措的出台,将为风电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风电发展势头喜人
法规还需落实到位
数据显示,2010至2016年,我国“弃风”造成的电量损失累计高达1512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与葛洲坝两座电站2016年发电量之和的1.5倍,也相当于火电燃用4600万吨标煤、等效排放1.3亿吨二氧化碳。电力企业积极拥护国家能源新政,不断加快转型步伐,但弃风问题已成为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我国因弃风直接导致的经济损失累计已达700多亿元,这一数据甚至高于国家前六批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总额。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障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法规难以彻底落实到位。依据《可再生能源法》,自“十一五”至今,国家能源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各项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也很难对有违相关政策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制约。2016年7月,个别地区开始执行按水电平均撮合成交价来结算风电的政策,较项目批复电价低近0.2元,风电企业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2016年8月,个别地区发布《关于下达2016年优先发电计划的通知》,提出风电Z低保障收购年平均利用小时数500小时,不足国家相关部门核定值的1/3,在各方呼吁下,该通知Z终被暂缓执行。
二是部分投资主体盲目“跑马圈地”使“窝电”加剧。面对日益严峻的限电局面,有些投资主体急于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在不具备电网送出条件的前提下,不计后果持续上马新项目,致使当地本来就不高的利用小时数被不断拉低,部分存量从盈转亏,增量投产即亏。
三是电网送电能力难以满足风电大基地送出需求。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电网只有约4000万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外送能力,难以满足所有风电大基地送出需求。从已投运的特高压输电线路看,其对促进新能源消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个别线路输电能力未能达到设计预期、利用率偏低。以西北某地为例,围绕地区外送通道规划,当地风电密集投产,但该直流送出线路未能达到设计输送能力,局部限电比例高达70%。同时,当前电力调度技术层面的规范和主要纲领性文件基本都是20世纪制定的,虽有改进,但仍未能满足新能源优先调度的需求。
挖掘系统调峰能力
完善技术调度规范
作为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和破解环境污染难题的理想选择,“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投资将达7000亿元。但在电力市场进入“双降双低”通道的背景下,由于风电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弃风限电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为此,建议重点实施以下举措:
其一,要严格执行《可再生能源法》,确保相关政策落地。应严格执行《可再生能源法》与相关系列政策,按要求优先安排可再生能源发电,重点监测风电并网运行、市场消纳、全额保障性收购等实际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督促解决限电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条件、优化环境,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水平,促进我国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加强风电发展规划管理。风电项目审批权已下放至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严格执行预警制度;另一方面,地方应加强对本地资源、系统配套和消纳能力的高度重视,严格接网方案技术审查,着眼地方和企业的长远利益,科学规划项目核准,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其二,要充分挖掘系统调峰能力,提高系统运行灵活性。风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电网调峰问题。2016年7月,国家能源部门为挖掘燃煤机组调峰潜力,确定丹东电厂等16个项目为提升火电灵活性改造试点项目。此外,燃气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电源也都能为电网调峰。为此,有关方面可以通过进一步测算、明确有关辅助服务的补偿标准,或建立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交易市场,运用经济手段调动有调峰能力的电源参与调峰的积极性,深入挖掘电网调峰能力,不断提高消纳风电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加强需求侧管理和响应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电网就近就地消纳风电的能力。
其三,要完善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风电调度技术规范。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需要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特点改进调度技术,完善相关规范,增加调度信息透明度;依据风功率预测成果,科学制定调度规则与发电计划,合理确定Z小开机方式,同时打破省间壁垒,实现跨区交易,Z大限度促进优先消纳清洁能源。此外,在“三北”等限电严重区域,应建立梯级调度机制,对在限电严重时期投产的项目实行后调度、少发电的管控模式,用经济手段严控无序建设。
贯彻国家战略要有共识
动真碰硬贵在狠抓落实
风电发展的战略意义不需赘述,但在电力市场出现重大变化、常规电源企业及相关产业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风电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战略层面予以考虑:
,坚决贯彻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舆论引导形成共识,动真碰硬抓落实。
节能减排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也是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必然选择。在各级政府加强战略推进的同时,如果社会各界、各方媒体也能通过立体式、全方位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共同发力,就能加快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拥护大力发展风电等新能源的共识,为战略落地夯实Z广泛的社会基础。为此,要以安全、绿色、优质、经济为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体系和考核机制,打破单纯追求GDP的发展模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第二,优化政策市场环境,发挥节能减排的主体作用,打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通道。
为此,首先要优化投资政策环境。按照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5年内风电将增长6000万千瓦以上,总投资7000多亿元,这必然需要引入包括资本在内的各方投资。需要借鉴先进做法,建立起稳定长久守信的政策环境和低风险市场秩序,才能坚定投资主体的信心,确保能源规划顺利实施。其次要完善分布式开发支持政策。受地形分布不均匀、土地资源稀缺等影响,南方地区难以连片开发风电,分布式开发成为主要方式。如能解决好涉及项目审批、接网、结算的体制机制及技术保障问题,借助灵活的商业和融资模式,就可将风机变为像空调一样的家用电器,实现即插即用的分布式接入,风能资源也将被更加充分地利用起来。
第三,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充分提高风能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节能减排生态成效。
要鼓励技术创新,驱动风电持续优势发展。据统计,国内主流风电机型每两年单位千瓦扫风面积即提高13%-14%,发电能力提高7%左右。10年前,需6.5m/s以上风速,利用小时才能达到两千小时,现只需5.3-5.4m/s。为此,我们应该大力支持风电技术、装备和风电管理模式创新,以此进一步提升风能利用效率、降低风电开发成本,为促进新能源平价上网奠定基础。
要创新输送方式,提高风电电量占比。可尝试由受电端调峰,直接使用特高压直流线路外送风电,有效提高风电电量占比。经测算,一条2200km的800kV直流线路,能将800万千瓦风电从内蒙古送到东南沿海主要城市,而在风资源富集的“三北”地区,适当考虑太阳能和区域互补后,线路送出小时可超过3500小时。目前电网公司正在积极开展特高压主送新能源研究,认为通过优化电源和运行方式, 在技术经济可行条件下,近期新能源电量可达输送电量的85%以上、中长期能够实现100%,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要创建能源互联网,Z大限度消纳风电。推进建立能源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创新社会资源利用方式、优化需求侧管理,可大幅提升风电用量占比。以电动汽车为例,它也可成为独立的运营实体,为电网提供需求侧服务,帮助风电削峰填谷。经测算,如果有1000万辆电动汽车用电,相当于电网拥有了上亿千瓦的可调容量。能源互联技术的进步,可能会超越人类目前的认知,未来可能实现绿色能源定向消费,可再生能源的社会需求将大幅提升,发展空间必将更加广阔。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有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才能真正建立起保障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现代能源体系,早日实现我们的美丽“中国梦”!
(来源:经济参考报)